近期,全国多地儿科门诊人满为患,幼儿园空座率显著上升,一场由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和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的多重威胁正席卷儿童群体。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全国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总数比例已升至3.9%,南方省份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最靠谱股票配资平台,其中甲型H3N2亚型占据绝对主导,占比超过95%。
专家指出,今年秋冬的呼吸道疾病流行呈现多病原体交替暴发、流行期提前、重症风险升高三大特征,而儿童作为免疫系统尚未成熟的“脆弱群体”,正成为疫情中最主要的受害者。
与去年流行的H1N1毒株不同,人群对H3N2的免疫背景相对薄弱,造成了更广泛的易感局面。与此同时,肺炎支原体对一线抗生素高达60%以上的耐药率,让常规治疗面临严峻挑战;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则在婴幼儿群体中持续高发,重症风险不容小觑。
当前,儿童呼吸道健康正在面临支原体、流感与耐药性等多重威胁。托幼机构与中小学校已成为聚集性疫情的“重灾区”,多地幼儿园因近三成幼儿因病请假而显得空荡。警报已经拉响,构筑一道坚固的儿童健康防线,刻不容缓。

多病原体“夹击”,儿童首当其冲
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H3N2流感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呈现“交替流行”或“混合感染”的复杂态势,共同推高了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峰值,让儿科诊疗系统承压骤增。
流感病毒无疑是本轮疫情的“主攻手”。监测数据显示,南北方省份检测到的流感病毒中,H3N2亚型占比均超过九成,形成了绝对优势传播的格局。与去年流行的甲型H1N1毒株相比,H3N2拥有更快的基因变异(抗原漂移)速度,导致人群普遍缺乏免疫记忆,形成了显著的“免疫洼地”。感染者往往起病急骤,表现为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全身肌肉酸痛及明显乏力,部分患儿在短时间内进展为病毒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疗。
肺炎支原体的威胁并未远去。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2024年中国耐药监测数据,肺炎支原体对儿童常用的一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已飙升至60%以上,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二的患儿可能面临传统治疗方案失效的风险。临床上,医生不得不为耐药患儿启用多西环素等二线药物,不仅治疗周期延长,也增加了潜在的用药风险。
与此同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对低龄婴幼儿的“杀伤力”不容小觑。该病毒在南方省份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已连续多周居首,主要侵犯0-4岁儿童,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由于婴幼儿气道狭窄、黏膜屏障功能未完善,感染后极易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出现喘息、呼吸急促甚至“三凹征”等重症表现。其早期症状仅为鼻塞、流涕,与普通感冒无异,极具“迷惑性”,极易延误干预时机。
此外,鼻病毒、肠道病毒等其他已知常见病原体也仍在活跃,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病原体传播环境。
“今年秋冬的疫情像一场‘车轮战’,甚至可以说是‘混合战’。”一位北京儿科医生坦言,“我们接诊的很多孩子刚熬过支原体感染,免疫系统还没完全恢复,又被流感病毒击倒。更棘手的是,部分患儿出现了一次病程中同时感染两种甚至多种病原体的‘叠加感染’情况,这极大地加重了病情,延长了病程,也让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免疫薄弱、药荒与耐药性形成“恶性循环”
在本次多病原体冲击下,儿童群体陷入了一个由自身生理特质、药物短缺和医疗风险共同构成的“三重困境”之中。这并非简单的疾病感染,而是一个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
首先是生理脆弱性,儿童的易感性根植于其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免疫系统如同一支正在训练中的军队,应对病原体的经验不足,反应能力有限。
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的主力军)活性仅为成人的70%左右,而抗体产生的能力也相对薄弱,导致其在首次遭遇或再次遭遇病原体时,无法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御战线。
更加需要关注的是,面对汹涌的疫情,儿童专用药物的结构性短缺问题被急剧放大,使临床治疗和家庭护理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根据机构数据,我国儿童占总人口20%以上,但已上市化学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药占比不足2%。这意味着超过98%的药品,医生需要根据经验将成人药剂进行“掰分兑减”,剂量准确性、安全性及口感依从性都难以保障。
事实上,儿童药研发面临“两高一低”难题:临床试验要求高(受试者招募难、伦理审查严)、生产成本高(需按年龄段开发不同剂型、口味和规格,生产线复杂)、市场回报相对低(单品种销量分散)。这导致企业研发动力不足,近十年新增的儿童专用呼吸道药物寥寥无几。
而当药物短缺遇上不合理用药,耐药性的幽灵便悄然降临,这使得本就有限的治疗选择变得更加狭窄。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革兰阴性菌(如肺炎克雷伯菌)对高级抗生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的耐药率已接近35%。肺炎支原体作为非典型病原体,其对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在三年内从约30%飙升至60%以上,呈现“翻倍”增长,迫使医生为年长儿童启用多西环素(可能影响牙齿骨骼发育)等二线药物,疗程也从常规的3~5天延长至2~3周。
家长如何在“快速控制”与“避免耐药”之间选择?
“孩子高烧40℃,医院里儿童剂型的奥司他韦都开完了,我心一横,只能把成人胶囊掰开,估算着剂量混在粥里喂他。”一位上海妈妈的无助自白,道出了无数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困境。在汹涌的疫情面前,家长们被迫成为“家庭医生”,在巨大的信息压力和情感焦虑中,进行着艰难的医疗抉择。
病情凶险,决策窗口期短:流感病毒可在“黄金48小时”内迅速进展为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这种紧迫感迫使家长必须快速行动,任何犹豫都可能被视为对孩子的健康不负责任。
然而,家长们正深陷治疗矛盾,陷入两难:“不用药,怕耽误了病情,酿成大祸;滥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又怕孩子产生耐药性,真到紧要关头无药可用。”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困境,让家长在爱与恐惧之间备受煎熬。
在儿童专用化学药短缺与耐药性凸显的双重背景下,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治疗”特点的中成药,其临床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西药直接针对病毒不同,中医药治疗强调整体辨证。例如,金振口服液作为儿童专用药,其价值不仅在于广谱抗病毒(抑制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更在于它能通过调节机体“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的平衡”来发挥抗炎作用,并兼具“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直击儿童流感、支原体肺炎等疾病过程中的“痰热咳嗽”核心病机。
在安全性方面,金振口服液已被纳入《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5年版)》《儿童流行性感冒中西医结合防治专家共识(2021)》等权威指南。更值得一提的是,其新增“儿童流行性感冒”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已获批准,标志着中医药在儿童流感治疗领域向科学化、精准化治疗迈进。临床研究显示,其治疗儿童风热犯卫型流感疗效与奥司他韦相当,且在改善咳嗽症状方面更具优势。
“中药有一个全身性调节的作用,这是其特色和长处。”相关专家指出。对于缓解咳嗽、咽痛等迁延症状,以及在西药资源紧张或存在用药禁忌时,像连花清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穿心莲内酯滴丸等中成药,为医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样化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治疗选择。金振口服液等药物在口味上的针对性设计,也显著提高了儿童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这个冬天,对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而言都是一场考验。破解“药荒+耐药”的恶性循环,不仅需要政策与产业的发力,也需要每一位家长提升科学认知,在焦虑中保持理性。唯有政府、产业、医疗界和家庭携起手来,才能为我们最脆弱的孩子们,筑起一道真正坚固的健康防线。(胡宁宛)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