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实验田。
在琼海市“世界热带水果之窗”良苗繁育基地,经过太空环境“洗礼”的7个热带优异水果“太空种子”长势良好。
这种利用空间育种的做法,发挥“诱变效率高、育种周期短、有益变异多”的优势,正是海南加速种质资源创新步伐、实现热带优异水果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实践。
“上天”又“入地”!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和南繁核心区,海南始终牢记嘱托、心系“国之大者”,以政策为基、科技为翼、产业为脉,蹚出种业发展创新路。
政策筑巢 铺就创新发展“高速路”
制度创新是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为此,海南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为种业发展铺就“高速路”。
2021年,海南将医药研发外包合同组织(CRO)模式,引入南繁育制种领域,构建南繁种业CRO全链条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启了“你专注科研育种,我负责选地播种”的高效协作模式。
展开剩余77%在CRO模式下,科研单位和企业可专注于核心育种工作,选地、播种、检验检测、数据服务等环节交由第三方专业公司完成,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仕明介绍:“我们在全省有2万亩制种基地及300余台农业生产设备,可提供全环节机械化服务,目前已与3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该体系已整合12项专业服务,为200余家科研主体节省成本超亿元,大幅提升育种效率。
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加码。2023年,《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种业发展若干规定》出台,涵盖种质资源利用、育种激励等关键领域。2025年印发的《海南省支持种业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对“两品一标”认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符合条件的主体给予精准资金支持,为种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制度活力与资金动力。
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展览现场展出的农作物种子AI光学色选机等产品。
科技赋能 激活种源创新“新动能”
科研是种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海南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让种业创新既扎根历史积淀,又紧跟时代前沿。
在定安县富文镇九所种子博物馆,形态各异的种子标本展示着植物世界的奥秘。在三亚的南繁实验室,AI技术与传统育种深度融合,正孕育着新的突破,让育种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去年4月,海南省农业农村厅面向全省广泛征集搭载种子项目,海南农乐南繁科技有限公司报送的6个品种、共500余克的南繁水稻种子成功入选,于当年9月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奔赴太空。经过近14天的太空之旅,“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圆满完成种质资源空间育种试验。
在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系统成为焦点。该系统借助无人机巡检、传感器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能精准获取种子生长数据,提前筛选优良性状种子,将育种周期大幅度缩短,已助力培育出多个适应不同环境的农作物新品种。
工作人员检查大棚内“太空南繁水稻”长势情况。
产业升级 打造全链发展“新样板”
海南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载体,围绕“种源+种业+种市”全链条布局,持续引进国内外优质种业及关联企业、研发团队,推动种业从科研端向产业端拓展,实现“育、繁、推、服”一体化发展。
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持续凸显。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落户崖州湾科技城后,带动9家种业相关优势主体入驻。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注资40亿元设立的国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其控股的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研发出多个抗性优良产品,实现生物“芯片”技术国产替代。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集聚种业创新企业3100多家。
产业布局不断向多领域、深层次拓展。东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签约27个重点项目,构建起从种质资源保护、苗种繁育到成品养殖的完整产业链。海南汇裕农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养殖增收。
从三亚渔港依托渔业资源延伸种业产业链,到各市县建成20多个功能完善的良种繁育基地;从传统粮食作物育种,拓展到水产、热带果蔬等多个领域,海南已构建起“科研-繁育-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定安县富文镇九所种子博物馆。
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深化。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吸引超2000名国内外嘉宾参会,达成多项国际合作项目,涵盖种质资源交换、联合育种等领域。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正以开放姿态探索国际种业合作新路径,让中国种业走向世界,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
一粒种子,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希望;一片沃土,孕育着种业振兴的未来。如今,海南在“向种图强”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正以政策创新为引领、科技突破为支撑、产业升级为抓手配资网站排名第一,书写着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海南新篇章。(王贤)
发布于:北京市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