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赵季平作品专场音乐会暨中央音乐学院第七届10.15艺术节闭幕式于歌剧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出版社主办。中宣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等相关领导出席音乐会。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杰出校友,赵季平先生被誉为最具中国风格、中华气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作曲家。数十载创作生涯中,他始终将音乐向下深扎于民族精神和人民生活的沃土,挥洒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深沉与辽阔,诠释着中国音乐家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创作于他而言,是通往世界的桥梁。他的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眺望。以赵季平先生凝聚民族精神与时代气象的音乐篇章作为本届10.15艺术节的压轴之笔,不仅彰显了文艺创作对“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这一命题的铿锵作答,更印证了中国艺术家有能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发出深远的回响。
展开剩余90%阔别四十余载,赵季平先生以耄耋之龄重返母校。他将植根于民族根脉、回应着时代呼唤的艺术成就带回梦开始的地方,这既是对母校深情的反哺,更是以一生实践为“文艺为民”这一根本命题,提交了一份生动而厚重的答卷。台上,沈国华书记与于红梅院长为赵季平先生颁发“中央音乐学院杰出校友”证书、佩戴校徽。这是对一位音乐大家毕生成就与贡献的崇高致敬,更是为后来者树起的一座精神灯塔——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风范长存。
赵季平先生饱含深情地说道:
“重返母校,熟悉的氛围让我仿佛回到了1978年刚入学的时光——那份温暖、那份追求、那份向往,至今依然流淌于心。让我们继续并肩,共同为中国音乐事业、为我们音乐教育的未来砥砺前行!”
❖
本场音乐会上演的多部标志性作品,涵盖了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从严谨宏大的交响乐章,到注入中国古典气质的艺术歌曲,从融汇东西的丝路回响,到深入人心的影视旋律,它们共同描摹出一位作曲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鲜活图景,立体勾勒出一副博大而亲切的艺术画卷。为完美呈现这一音乐盛宴,学校精锐尽出。音乐会汇聚我校优秀师生力量,指挥家陈琳(指挥系主任、教授)执棒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率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共同构筑起磅礴的艺术景象。女高音歌唱家陈笠笠(教授)、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教授)、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教授)、男中音歌唱家袁晨野(教授)等以精湛的演唱技艺身担纲独唱领唱;板胡演奏家胡瑜(附中党总支书记、教授)、琵琶演奏家江洋(副教授)、打击乐演奏家尹飞(副教授)、青年二胡演奏家章海玥、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劳黎以娴熟的技巧绽放出乐器的时代光华与多元韵味。众力汇聚,成就了这场致敬大师的艺术盛典。
前辈之风,山高水长;
其艺如石击静水,波澜远荡
其行似风过松岗,
终引得松涛万壑,皆为回响。
笔落惊风雨,曲成动山河
昔日革命的星火,已成今日气吞山河的巨浪;历史沉淀的千钧力量,熔铸为文艺创作的血脉与脊梁。1934年,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刻下历史的转折。而今,当《红星照耀中国》里的小号划破弦乐与木管铺就的沉郁底色,便如星辉骤然刺破长夜。几许艰辛、几多跋涉,隆隆的炮声与震天的呐喊在交响的对话中迸发,奋进的战鼓与胜利的喜悦在弓弦上跃动,这部交响套曲《延安》序曲正是在对长征的回望中,连接起历史的血脉。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将理想洒遍山河;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如灯塔般升起,以其真理的光芒,为“文艺为人民”的道路奠定了基石。此刻,我们聆听《红星照耀中国》,听见的正是那从革命道路与人民沃土中生长出来的文艺思想,至今铿锵,依然激荡。
风雅不坠,五千年文脉如星河倾泻,
淬炼出清澈而深邃的艺术风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音乐家探寻自身声音的灵感源泉。赵季平的音乐,正深植于此——既有从土地歌谣中生发出的质朴力量,亦不乏自文人诗意中流淌出的淡雅光华。《关雎》中,王传越的歌声于低回沉吟与慷慨抒发之间流转,将君子思慕的辗转情愫铺陈得淋漓尽致;王丽达以坚定而深沉的音色,铸就《断桥遗梦》中“爱心不变”的铮铮誓言,唱尽忠贞不渝的千钧之力;袁晨野则以悠然醇厚之声,道出《幽兰操》隐逸的君子气节。这三部作品中,赵季平通过民族化的音高组织与和声布局,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艺术歌曲这一西方音乐体裁注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品味意境。
风起青萍,数十载耕耘将初心深植,
绽放于厚重而温润的人民沃土。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而赵季平,正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与生动诠释者。他始终俯身倾听大地脉搏,探寻生活中自然流淌的中国音乐瑰宝,用属于人民的歌声,深情讲述人民自己的故事。他的音乐,既以精湛的专业技艺引领着中国作曲的时代风范,更始终秉持着“为人民书写、为民族立传”的使命追求。于是我们听见——陈笠笠在《女儿歌》中,信天悲歌出深沉哀恸的命运苦楚,章海玥的丝弦流韵间透出《乔家大院》的款款柔情,胡瑜、江洋与尹飞则在皮黄更迭的《大宅门写意》中,将百年京韵与“卢沟晓月”的怆然寂寥奏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赵季平正是这样将民族的语言、民间的呼吸,化入每一段旋律,铸为荧幕内外一部部经典的音声形象。他以中国音乐的母语,讲述中国的故事,让源于土地的声音,最终回荡在时代的长河与人民的心间。
朔出阳关,十万里和声随古道绵延,
交响成瑰丽而磅礴的文明气韵。
若说向内寻根,是赵季平音乐创作的坚实基石;那么向外融通,在世界文化的交响中广采博收,便是他不断拓展艺术疆域、丰富音乐语汇的壮阔征程。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音乐创作领域内涌现出诸多以丝绸之路为意象主题的作品。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赵季平便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题材的创作潜力,他将丝路的历史与文化融入音乐之中,以深厚的感悟与无穷的畅想融汇中西,在文明互鉴中创造出笙磬同音的四海和鸣。
《丝路音乐瞬间》小品二首将这条千年古道的风物与情致娓娓道来。《汤瓶梦幻》以独具中亚地域风格的音阶排列与节奏律动,在双簧管与弦乐的幽婉交织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跃然眼前;而《高原舞狂》则以奔放跃动的旋律、热烈迅疾的节奏,再现了“双城夕照红,无此好春风”的酣畅与惊艳。
历史的清风遗响吹取飞越三山的蓬舟,滥觞的不塞涓流终汇成时代浪潮的巨澜。在《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赵季平将其多年创作生涯的积淀与哲思,化作自我超越的开拓艺境。乐音如风驻林梢,凝此刻一曲荡气回肠——那是由传统深处走来、自人民心底生发的旋律,最终在弦上汇聚为“和而不同、大道同行”的壮阔胸襟。回望处,叩响未来。《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奔向辉煌”,以昂扬意气高歌民族复兴路上的坚定步履,亦以悠远气韵勾勒时代变迁中的从容风范。一曲既成,不独为耳畔之响,更为精神之征。
随着《好汉歌》的旋律奔涌而出,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击节应和,欢声雷动。座无虚席的音乐厅,潮水般的掌声在厅内久久回荡,观众们以最炽热的情感,向赵季平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为全体艺术家的精彩演绎献上最热烈的喝彩。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赵季平先生总是坚持自称一声“老校友”。这声称呼里,藏着他穿过岁月回望母校时的清澈目光和赤子情怀;这声称呼里,更蕴含着他将母校的精神化作一生的坚守,那是一份为中国音乐之未来而求索的使命担当。今夜我们循着他的作品,仿佛看见了一代代艺术家的初心。这初心,深植于脚下的沃土,绽放在世界的舞台,最终,又化作最温暖的眷恋,回归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红星依旧,照耀万里江山如画;林籁结响,奔涌已是万壑松涛。他的音乐,从历史的深沉中走来,向时代的开阔处奔去。作曲家赵季平毕生的艺术求索,此刻尽数流转于每一个扣人心弦的音符,最终汇聚成山河交响的磅礴气象。他的创作既深植于历史与传统的沃土,又展望着开放而广阔的世界,更始终紧贴着大地与人民的脉搏。今夜,这一方舞台延伸而出的正是一条探索之路,循着他多元而执着的创作足迹,我们得以窥见:这场音乐会的选曲与立意,正是本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其深远主题的生动缩影——以历史的厚重承载艺术,以人民的深情抒写音乐,以传承的薪火培育未来,以开放的胸怀激荡四海!
❖
初心如磐,征程万里
回望处——
但见松涛漫卷千山,声声回响
犹闻万古文脉长流,生生不息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刘晓倩、张浩哲
摄影:邸思木雅、张曦文、马佳琳、任媛媛
设计:董人榕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
近期发布
北京青年报专访 | 央音包揽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管乐(铜管)比赛五项大奖!
云帆济海,从鹭岛再出发|2025中国·PIANO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国际钢琴音乐季隆重闭幕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公告
发布于:北京市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APP下载安装_配资股票平台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